你的位置:365sf6. > 新闻动态 > 刘邦一生只作了两首诗,全都上了语文课本,一首激昂,一首无奈

新闻动态
刘邦一生只作了两首诗,全都上了语文课本,一首激昂,一首无奈
发布日期:2025-04-13 09:27    点击次数:169

中国历史上皇帝众多,其中不少还挺有文采。像宋徽宗,那可是个大艺术家;南唐后主李煜,整天愁眉苦脸的写诗;还有乾隆皇帝,他写诗就像咱们现在写日记一样随意。

刘邦这位皇帝跟前面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太一样,他相对低调,很少被人说是诗人皇帝。他一辈子就写了两首诗,但这两首诗都挺厉害,都被选进了现在的语文书里。

这两首诗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首是《大风歌》,充满了激情壮志,豪迈万分;另一首《鸿鹄歌》呢,则流露出满满的惆怅与无可奈何。

当你搞清楚这两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你会发现背后的故事可能比诗本身还要吸引人,到时候你就能明白刘邦为啥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感情表现了。

【《大风歌》背后的苍凉】

汉高祖十二年那会儿,刘邦亲自率军去打英布。这场仗最后是汉军赢了,但刘邦心里头却并不痛快。

在回京的路上,刘邦心里琢磨着得回老家沛县瞅瞅。他吩咐手下在沛县大办酒席,把以前的老友们、族里的长辈都给请了过来。大家伙儿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乐呵了十多天。

有一天,刘邦在喝酒找乐子时,喝得酩酊大醉。他瞅见边上的乐器,心血来潮,直接从主位上下来,亲自上阵当乐师。他擂起鼓来,鼓声阵阵,慷慨激昂。刘邦抬着头,扯着嗓子就唱,就这样,《大风歌》在他的歌声中问世了。

大风呼呼吹,云彩满天飘,声望震四方,我要回故乡。哪里找勇士,来把边疆守!

这首诗从一阵猛烈的大风讲起,巧妙地把吹遍大地的狂风跟不久前那场紧张刺激的战斗联系到了一块儿,强调了战争有多么惨烈。

第二段话描绘了刘邦在战场上展现的那种男子汉应有的英勇无畏,用一个“猛”字就能完全表达他的气势。

但最后那句却突然拐了个弯,让人意外。刘邦心里头的憋屈实在憋不住,直接喊道:谁能来帮我守好这打下的天下啊?

为啥我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其实是因为那时候的汉朝,根本谈不上安稳。除了北方的匈奴一直在捣乱,汉朝内部那些异姓王们也是个个都不老实,心里打着小算盘呢。

汉朝刚开始那会儿,刘邦接手了秦朝的制度,在汉朝也推行了郡县制。但瞅瞅身边那一帮子将领,刘邦琢磨着,光靠郡县制可能不够,于是他又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另外搞了些封国。

刘邦在跟项羽较劲那会儿,拉拢了不少不同姓氏的王爷当帮手,他们手里头兵多将广。要是没给他们足够的甜头,那楚汉相争的戏码还得再演一遍。

项羽在垓下战败离世不过短短七个月光景,就有些异姓王按捺不住了。其中,燕王臧荼头一个跳出来跟汉朝对着干,结果没蹦跶多久,就被刘邦给收拾了。

接下来说说楚王韩信,他原本是刘邦最看重的大将,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居然把项羽手下的大将钟离昧给藏了起来。这事儿让刘邦心里开始犯嘀咕,对他产生了怀疑。

韩信到头来被刘邦哄骗,全家三代都被杀了。韩王信、赵王张敖、还有梁王彭越,也都一个个被刘邦怀疑上,最后都丢了性命。

彭越遭到刘邦处决后,刘邦竟把他剁碎做成了肉泥,接着这份“礼物”就被分送给了各个诸侯。淮南王英布瞧见这惨状,心里头吓得直哆嗦,二话不说,立马就决定起兵反叛了。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接着就发生了之前说的攻打淮南那档子事。仗是打赢了,可刘邦心里头就是乐不起来。

刘邦不想看到自己辛苦建立的王朝动荡不安,现在国家正碰上了一堆麻烦事儿。

不过刘邦骨子里还是带着那股子豪气,因此在《大风歌》里头,虽然透着一股子凄凉和肃杀,但你也能瞧出他那远大的政治理想,这正是他豪迈的体现。

但当刘邦写下第二首诗的时候,那股子豪气已经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悲凉。这到底是因为啥呢?

【《鸿鹄歌》之后的无奈】

有人概括了刘邦老年时期主要忙活的两件事。头一件是平定叛乱,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第二件就是换太子的事儿,这也正是《鸿鹄歌》这首歌产生的缘由。

刘邦的大儿子叫刘盈,他老妈是吕雉,挺出名一人儿。但刘邦对吕雉早就没啥感情了,连带着对刘盈也没啥好感。

刘邦当上汉王以后,碰上个新媳妇,定陶的戚姬。他俩生了个娃,取名叫刘如意。

刘如意长大后,刘邦心里琢磨着要让他当太子,但这个念头一出来,就遭到了大家伙儿几乎一边倒的阻拦。

汉高祖在位的第十个年头,刘邦突然说想把太子刘盈给撤了。这时候,御史大夫周昌第一个跳出来说不行。刘邦见状,也没辙了,只能咧嘴笑了笑,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吕雉一听这事,立马急了,赶紧吩咐手下把张良找来。张良一到,就给吕雉出了个主意。

刘邦心里其实特别佩服那四位治理国家的高手,就是大家说的商山四皓。不过呢,这四位大爷就是不愿意给刘邦打工,刘邦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吕后想尽各种办法,最终让四个人答应出山帮忙刘盈。刘邦得知这事儿后,就先把换太子的念头搁到一边了。

汉高祖十一年那会儿,英布突然闹起了叛乱。刘邦呢,那时候正病着呢,本来他是想让太子去带兵平定叛乱的。可你猜怎么着?太子那边直接给拒绝了。

商山那四位老者觉得这事儿纯属费力不讨好,要是干好了,太子捞不着啥好处;可万一搞砸了,太子的宝座可就保不住了!

刘邦被气得不行,直接开骂。在拖着病体打完英布那场仗后,他心里又琢磨着要换太子了。

叔孙通一听说这事儿,立马就奔宫里去找刘邦,跟他说要是刘邦想换太子,他叔孙通立马就在刘邦眼前自我了断。刘邦没办法,太子还是刘盈。

刘邦打心底里不想让刘盈当太子,主要是因为他不太喜欢刘盈的脾气,还特别怕刘盈背后的吕氏家族。

要是把皇帝的位置传给刘盈,刘邦心里没底,不知道刘盈当家后,这天下到底是刘家的还是吕家的。

因此,他打算让没啥娘家势力的刘如意当太子,可最后这想法还是没能实现。

经过了一大堆事儿,刘邦心里头那个憋屈啊。虽说他是皇上,天底下最有头有脸的人物,可连自己立谁当太子都做不了主,这像什么话嘛!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鸿鹄歌》这首曲子被哼唱了出来。

大鹏展翅,一飞冲天,直奔千里之外。翅膀已经长硬,它能轻松飞越五湖四海。都飞得这么远了,还能拿它怎么办?即使有捕鸟的箭矢,又能往哪儿射呢?

这首诗里说的“鸿鹄”,其实不是说刘邦,而是指太子刘盈。就是说太子现在已经长大了,翅膀硬了,能一飞冲天,得到了好多人的夸奖,他的地位也稳稳当当的,谁也动摇不了。

说到最后,刘邦叹了口气,说:“就算我手上有把锋利的箭,又能咋样呢?”他心里那股子没办法和郁闷,明眼人一看就懂。

从当初那股子雄心勃勃,到后来只剩下一声叹息,刘邦晚年写的两首诗,把他的心情都道尽了。人生嘛,就是这么起起落落,就连他这个大皇帝也不例外!

——大结局啦——这就是故事的终点。所有的情节、波折,到这里都画上了句号。每个角色的旅程,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也都定格在这一刻。没错,这就是全部的内容了,故事讲完了,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也都做了。咱们的故事,到这里就算是真正结束了。

#图文打卡计划#



Powered by 365sf6.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